清晨,露珠儿像晶莹剔透的珍珠在草尖儿上颤颤巍巍的划落,土壤湿润成一张棕色的地毯。鸟儿唱着动听的早安歌,世界在歌声中醒来。那是谁来了?原来是给晨风中跳舞的花儿们伴奏的蜜蜂来了。嗡嗡嗡,嗡嗡嗡……咦!那又是谁来了?我看清了,那是给花儿们伴舞的蝴蝶在翩翩起舞呢。原来自然的精灵们自己组成了一个默契的、奇妙的组合,在清晨这个大舞台上尽兴表演呢!嗯?这是什么声音?什么在叮叮咚咚作响呢?我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漫步在小路上寻声望
我的内弟夫妇两个在外面打工,他的女儿留在家里由我的岳母抚养。他们打工的地方离家里很远,孩子一年也见不了几次父母面。因此岳母对孩子关怀得无微不至,用来弥补父母经常不在家孩子缺失的父爱母爱。孩子在饮食上特别挑剔,正餐不怎么吃,零食成为家常便饭;并且从小就养成吃独食的习惯,家长买来好食物不懂得分享,给别的孩子也买一份,只要她见到了就又哭又喊;孩子的卫生习惯极差。大小便就在屋里。头发不梳,脸不洗,而且作为一个女孩,不知道羞丑,在夏天整天光着身子
我路过这样一棵树,它的树叶是那样的繁盛茂密,仅仅看一眼便能感受到它旺盛的生命力,你会从它身上找到真实的存在感。然而,只过了一夜,它便掉光了所有叶子,光秃秃的树干看起来也支撑不住风的调侃,仿佛被什么东西抽掉了精气神,风稍稍一大,便觉得它似乎要被连根拔起。这种强大的落差使我感到震惊,我还是抱有很大的希望与幻想,期望它可以长成以前的样子,然而我不知道的是,它的根已经失去了吸取养分的能力。我伸手去抚摸它那已经开始干枯的树枝,却不小心划伤了手,不
近几日在刷各类文章,以及各类评论,真是越看越气。现在的人究竟是怎么了?其中最让我难以忍受的就是,总有人把自己的观点当做真理强加于别人,仿佛世界上所有人都该像他这样看待此事,否则就是大逆不道。对于某件事,仁者见仁智者见智,搞得不像是评论而像是打架。某人某事某物,你可以不喜欢,可以看不惯,可以说为什么,但请用一种平和的语调和辩证的思维。我们固然有自由,但自由失去底线,就变成了野蛮。一个品行不好的人,我们不能将其一棒子打死,因为他也会做好事。
曾经在热恋的时候我说一句话,我不想因为我的爱变成你的负担。这句话有两种含义:第一种,我不想因为我给你的爱让你感觉我是让你有压力,让你不舒服从而和我渐行渐远的理由。第二种,如果不爱了就不要让我关心变成打扰你的方式。曾经每天对你问候以为让你感觉我不在你身边也能感觉到,只要你转身就可以看到我的存在。渐渐的我的问候就成了多余的打扰,不是我每天不去问候了,而且你让我感觉我的问候了打扰你理由了。以前每天你都会抽一点点时间陪我聊一会,现在呢?每天连一
小时候,那是夏天的一个晚上,晚上家里停电了,我一个人不敢去很远的地方玩,爸爸妈妈在家里面忙家务活,我看到屋子外面飞着很多萤火虫,我跟妈妈要了一个手电筒,那是一个老式的手电筒,装两节大电池,发出微弱的黄色光,勉强能找到路面,我还找了一个已经被喝光了的玻璃瓶,墨绿色的,我拿着手电筒和玻璃瓶就往屋子外面走,去抓萤火虫去了,萤火虫发出的光一闪一闪的很美,我期待着抓到一只萤火虫研究个究竟,为什么它会发光?我左手拿着手电筒,玻璃瓶在左手腋下夹着,右
有句古话“谦谦君子,温润如玉,惠极必伤,情深不寿”,前两句明白,后面的一直不解其意,总觉得有点过于武断了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经历过一些人一些事,也渐渐顿悟了。年少时总是憧憬着,可以来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,在天愿作比翼鸟,在地愿为连理枝,可以为了所谓的爱情抛家舍业,一往无前。最后才发现,那份感情只有纯粹的情之外,没有功利性,别的就再也没有了,经不起任何的斐短流长,再小的浪头打来,马上就消散了,犹如烈日下的雪花,甚至连留
亲爱的儿子,你现在己经开始读小学五年级了,是时候爸爸给你写封正式的信了。中国式教育是有着深厚传统文化底蘊的独立方式的,所以一直以来有很多人在举着西方文化的方式来抨击,你干万不要被各种迷人的描述所左右,一定要有定力跟着国家的教育程序进行,不要异想天开去模仿你从网上直接或者间接看到的西方自由式教育。你所处的现实社会和学校生活,对于你和你的同学们的机会是均等的,像国家的九年义务教育政策、老师的配备都是一样的,可为什么到最后学习的结果却不一样呢
今天谋哥(我老弟)统考,我本想说一些脚踏实地的话赠与他,可是自始至终我没有这样做,因为我本身不是一个提倡过分脚踏实地的人,带先生曾说,我过于务实,你过于梦幻,我们是天生一对!其实不然,在我看来,生活本身就是现实,我们生活在现实中,所以需要梦幻来中和。有很多时候我很心疼,我的父母这一辈,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一辈全是为了生活而活着,可能他们都有自己的方式,但是我不知道在他们的内心深处,生活本身到底意味着什么? 我和带先生说,即使我们拥有一切,
我的藏书之《聊斋志异》: 记得当年在一个上午,满院子都是难得一见的冬日的明媚阳光。我写完了作业,也是鬼使神差。我打开了西屋的门。屋子的主人叔叔是医生,他们一家人住在村子后面的医院。西屋只有些旧立柜,旧桌子,旧书橱。看到书我就有爱翻的毛病,所以隔着玻璃看到两层的书橱满满的都是书籍和杂志,我就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,迫不及待地打开书橱,然后一本本地翻开。叔叔学医,当然医书居多,各类医学杂志,医学教材,我看不懂也不感兴趣。最大的收获我翻到了一本